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7月7日,陜西省啟動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采訪活動,組織中央駐陜媒體和省市媒體,聚焦各地在提振消費、科技創新、擴大開放、改善民生、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和經驗啟示,以實地走訪、深度調研等形式,探尋新時代陜西發展的內生動力,解碼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即日起,起點新聞·西部網推出“萬千氣象看陜西”系列報道,以融合報道方式全面展示“十四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成就。
7月10日,起點新聞·西部網記者跟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采訪團來到了延安市黃陵縣。記者從該縣發展和改革局獲悉,黃陵縣極薄煤層智能開采取得重大突破,開采極薄煤層空間由1.3米以上變薄為0.78米,釋放出500萬噸“沉睡”資源。
煤層高度不足1.3米時,礦工難以直立作業,只能彎腰或匍匐,極易發生碰撞、擠壓事故,空間狹小導致通風不暢,瓦斯、粉塵易積聚;支護設備難以有效安裝,頂板垮塌風險顯著增加。同時受空間限制,大型設備無法進入,主要依賴人工或小型機械,開采速度慢、產量低,人工成本占比大,且特殊支護、監測設備等安全投入增加,整體經濟效益差。再加上現有開采設備多針對中厚煤層設計,薄煤層開采專用設備少,技術門檻較高,薄煤層往往伴隨斷層、煤層傾角大等復雜地質條件,進一步增加了開采難度和風險。受上述因素影響,1.3米以下的“薄煤層”一直難以開采。
2024年7月,首批專用于極薄煤層的智能化開采的液壓支架在黃陵礦業雙龍煤業順利安裝。同年10月,我國首個薄及極薄煤層高效智能開采成套裝備也在雙龍煤業正式投用,實現了“面內無人操作,面外人工干預”的常態化模式。
此外,根據極薄煤層生產實際,該項目率先應用分段分層開采以及移架技術,讓煤質發熱量始終保持在5800大卡左右,全年可增加優質煤炭產量90萬噸,同等產量下可提高經濟效益約1.8億元。該智能裝置自投運以來,運行穩定,使企業具備年產百萬噸能力,這也是全國首個“低”至0.78米極薄煤層智能工作面。
黃陵礦業是陜煤集團的核心骨干企業,經過31年的發展現已成為煤、電、路、建筑建材、生態農業等產業多元互補、循環發展的大型現代能源企業。公司現有四對生產礦井,總產能1550萬噸;總裝機容量730MW的煤矸石電廠;年運輸能力2000萬噸、長50公里的鐵路專用線;年產1億塊粉煤灰制磚廠。
目前,黃陵礦業智能化建設實現了七個全國第一,即:首個全國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首個大采高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首個“薄、中、厚”煤層智能化開采全覆蓋、首個發布煤炭行業智能化開采技術標準、首個“透明地質”精準開采、首個輔助條件下智能掘進機器人研發與應用、首創NOSA+AI礦山人員行為治理體系。
起點新聞記者 王靖升 劉望
審核 康樂群 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