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7月7日,陜西省啟動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采訪活動,組織中央駐陜媒體和省市媒體,聚焦各地在提振消費、科技創新、擴大開放、改善民生、生態建設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和經驗啟示,以實地走訪、深度調研等形式,探尋新時代陜西發展的內生動力,解碼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即日起,起點新聞·西部網推出“萬千氣象看陜西”系列報道,以融合報道方式全面展示“十四五”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成就。
榆林市每年約有5000余萬噸煤矸石需要處置,以往煤矸石都以填埋、發電、礦山井下充填、建筑業制磚等方式進行處理,然而,由于投資規模龐大、成本高昂、能耗較高且可能伴隨二次污染,以及產品市場容量有限、存在技術瓶頸等因素,煤矸石的消耗量相對較低,遠遠無法滿足龐大的煤矸石存放量的處理需求。7月11日,起點新聞·西部網記者跟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采訪團來到了榆林市,在這里發現了一項“點煤矸石成生態土壤”的新科技。
榆林中科環??萍技瘓F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通過成果轉化合作,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煤矸石智能分選-微生物降解耦合全量利用新技術”在榆林市榆陽區落地,并共同組建了陜西省萬噸級碳基固廢資源化利用中試基地(以下簡稱中試基地),并建成萬噸級煤矸石基生態功能土中試示范項目,2025年6月投入運營。
該項目是國內首套規范化、標準化萬噸級煤矸石基生態土中試生產線。該項目以煤矸石為主要原料,通過可控分選分質處理、有機污染物降解、重金屬脫毒處理,精準轉化為生態功能土、硬質建筑骨料以及低熱值煤三類產品。
主要產品生態功能土具有提供養分和肥力的功效,能夠替代客土并優于客土,可改善土壤結構,提升保水、保肥的功能、涵養基質、平衡養分、豐富微生物菌群,優化土壤微環境、有效提升土地地力,作為一種新型功能性修復新材料,可廣泛應用于土壤改良、防沙治沙、損毀土地修復以及其他生態修復領域;再生硬質骨料產品為可替代砂石粗骨料,在交通、市政及水利工程建設領域作為建材原材料進行利用;低階煤產品可應用于火力發電、煤基燃料等領域。
項目已與8家產廢單位和利廢單位達成產業化項目合作意向,覆蓋榆林市榆陽區、神木市、府谷縣、子洲縣、橫山縣,以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等區域。目前這些產業化項目落地建成后,預計可消納煤基固廢煤矸石及粉煤灰達3000萬噸/年,按每噸60元,產值可達10億元/年,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起點新聞記者 王靖升 劉望
審核 康樂群 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