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發展著的標識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形態”。紅色文化在形成過程中表現為以革命遺跡為代表的物質形態和以革命精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為主的精神形態,并不斷創造性發展,在傳承文明、塑造品德、凝聚國家力量方面具有重大的精神力量和時代價值。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講話,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博大、意識形態特征鮮明,具有明確政治導向和鮮明的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極佳教育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時代價值,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又能增進個體與群體的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感,同時又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當前,切實推動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價值、目標、內容、路徑、機制五個維度系統把握。
一、價值維度:凝聚共識是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有共識才有團結,有共識才有力量。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明確目標,統一思想、凝聚力量,調動群體與個體積極性,形成同心圓、同心力。
(一)?要對紅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達成共識
在現今多元、多變、多樣的社會思潮中,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眾多沖擊,紅色文化能幫助個人堅定社會主義政治立場和信仰,樹立正確的思想辨識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調節思想和行為,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能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凝聚群體共識,增進群體政黨認同,維護政治穩定,營造良好思想氛圍,保持“紅色江山永不褪色”。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層面凝聚不同階層思想共識,能提高公民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在學校層面,培育富有家國情懷、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溯源、內容構成、價值引領上都有一定的契合性。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促進紅色文化多維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兩者的深度融合是共贏,更有利于促進個體和群體厚植愛國主義,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團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二)要革新思想認識,創新落實行動
紅色文化的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項重要工作,各地各高校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一些成功經驗,但隨著新時代經濟社會以及大數據的發展,探索與創新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路徑不能停。高校黨委應站在政治的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務實的教育態度,注重兩者融合發展的實效,在實際工作中,避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簡單化、隨意化。認真部署落實工作責任制,旗幟鮮明支持紅色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并采取多項措施保障該項工作的落細落小落實。
二、目標維度:明晰目標是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
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規范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方向,也是衡量兩者融合效果的重要依據。清晰、科學、可達的目標能促進紅色文化深度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教育都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需要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應設置淺層、中層、高層三個不同層次目標,建構理解層面的知識目標,情感層面的認同目標,價值層面的內化目標。
(一)建構知識目標,傳播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淺層次目標聚焦于“理解”。具體細化為使學生了解紅色文化這種先進的文化形態,知道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理解“共和國是紅色的”“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并能與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形成相關,增加知識的豐富性。
(二)增強情感目標,認同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層次目標聚焦于“認同”。具體細化為學生認識到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在情感上與紅色文化產生共鳴,態度上從被動性知識接受轉變為主動性知識探究,認可贊同紅色文化。在實際生活中能主動關心保護紅色資源,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并利用所學創新紅色文化。
(三)創設價值目標,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層次目標聚焦于“內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陜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學生的回信中,希望孩子們“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币捕啻握劦健笆辜t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等。紅色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其核心內涵體現著中國人民集體的精神面貌。具體目標應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三、內容維度:創新內容是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源泉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什么樣的紅色文化是核心,首先需厘清紅色文化內涵及其內容邊界,在紅色文化內容清晰化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優化與創新。
(一)建構紅色文化內容體系,促進教育有的放矢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實際在實踐中所創造的文化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中講到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談到要“圍繞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研究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7]?從論述中可以看到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不同的時空場域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歷史性、傳承性、開放性、發展性等特性,并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據此,可以從三個層次對紅色文化的內容邊界進行劃分。從時間范圍看,紅色文化跨越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包括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未來紅色文化的外延還將不斷擴展[8]。從表現載體看,紅色文化包括烈士陵園、重要會議會址、領導故居等物質載體;體制機制、綱領、路線等制度載體;紅色精神、紅色思想、紅色觀念等精神載體。從思想內核看,理想信念、奮斗拼搏、團結一致、創新開拓等是紅色文化連貫的思想內核,不同歷史時期紅色文化具體的承載物、表現物不同,但都蘊含著先進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只有厘清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把握紅色文化的基本內容,才能明晰將哪些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目前人們提起紅色文化更多將時間下限界定為新中國成立前,國家社會學校不同層面的教育也更多關注于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從文化形態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百年的奮斗成果和精神世界。在宣傳工作和教育教學中,應堅持系統論原則,不僅宣傳革命文化也應加強宣傳基于革命文化創新發展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在大力宣傳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同時,也應開展對“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宣傳教育。
(二)加強紅色文化內容創新,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
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次要問題是增強紅色文化內容的吸引力。紅色文化內容與新時代青年學生之間存在時間距離感,尤其是新民主主義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有其特殊的國情社情基礎,當代青年學生很難體會戰爭、饑餓、動蕩中革命前輩們的信仰和選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見實效,需自我革新,有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吸引學生感興趣,有心學,愿意學。紅色文化內容的創新,成為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源泉。
1.紅色文化內容創新要做到兩性:時代性、針對性
首先要增強紅色文化內容創新的時代性。隨著時空變化和社會變遷,人們的文化需求已然發生變化,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紅色文化在內容呈現和方式表達上都需要創新。需深層解讀紅色文化的內涵,把握紅色文化核心精神,吸收時代養分,圍繞紅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建構紅色文化的現代性內容體系。比如,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眾多,選取和青年學生年齡相當的人物,深層次挖掘這些人物的成長歷程、信仰選擇、英勇事跡,樹立紅色文化的典型人物榜樣,吸引青年學生的了解,引導青年學生探尋思索不同時代的青年在學習、就業、信仰中所做的選擇,將不同時代的青年會面臨的問題進行提煉總結,用具有時代性的話語表達,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解釋力和引導力。其次要增強紅色文化內容創新的針對性。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能夠引起所有群體的共鳴,但針對不同群體的培養目標,應在內容選取上具有針對性,需有的放矢,堅持兩個標準,一是學生感興趣,二是關乎學生思想困惑的熱點和難點。將紅色文化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能夠更好達到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2.紅色文化內容表達方式的創新要做到兩性:多樣性、藝術性
一是內容表達載體的多樣性。隨著新媒體的日益興盛,紅色文化內容的表達不再僅僅局限于靜態的場館、書籍、地圖、圖片等,富有立體感、參與感的更多形態都可用于紅色文化內容的展現,如影視作品、話劇、音樂、微電影、游戲、短視頻、文創產品等,打造“在場型”“在線型”“實物型”三種紅色文化載體。紅色文化表達方式的多樣性,能促進紅色文化更好地傳承,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素材和教育資源。二是紅色文化內容表達方式的藝術性。紅色文化內容表達載體是多樣的,這些載體在呈現紅色文化時應講究表達方式的藝術性,即語言美,情感真。語言美指的是不論動態還是靜態的紅色文化表達載體,都應講究語言的優美性、生動性和趣味性,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情感真指的是內容是正確的,不是歪曲的;是高尚的,不是低俗的;是真摯的,不是虛假的,讓受眾動之以情,引起情感的共鳴。
四、路徑維度:拓展路徑是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
拓展融入路徑是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圍繞著課堂、校園、網絡、社會四個場域展開,已形成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的教學實踐模式,并探索出一些較為成熟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依托于已經成熟的教學模式,根據教育內容進行教育方式和教育載體的創新,不斷拓展融入路徑的廣度,創設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體系。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體
據有關調查,陜西7所高校522名學生,96.17%的學生通過課堂和書本了解陜西的紅色文化。其中,理工類學生相比較文科類學生,獲得紅色文化的知識較為被動,很少自主學習,對紅色文化知識的了解主要來自思想政治課的講授[9]。調查數據表明: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可以分為思政課程和非思政課程兩大類。所有課程都肩負著德育的功能。
非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樹立課程思政理念和德育意識。紅色文化與歷史學、傳播學、文化學、藝術學都有著一定的知識交叉性和價值共通性,在這些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教師應創設性地將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知識相融合,實現知識培養與價值引導的課程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課程支撐和關鍵平臺。
1.科學規劃理論教學內容
按照高校課程思政理論課四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紅色文化的融入內容要有選擇性和契合性?;A課側重講解紅色人物的成長歷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品德;綱要課側重講解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紅色事件和精神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了解黨史國情,理解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概論課側重講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人和物,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原理課側重講解紅色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和運行規律,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樹立思辨意識。
2.創新理論教學方式
目前一些高校已開展思政課堂革命,在課堂上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集中于語言文字類、視頻作品類、藝術創作類、情景模擬類、競賽類等形式,采用看、聽、講、演、唱、誦的方式,打造立體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活躍度。如井岡山大學將井岡山精神融入思政課中,主體課堂凸顯“特”、“活”、“化”的特征,打造示范課堂、編寫示范案例、編寫示范教案。教學方法上采用情景再現體驗法、紅色經典誦讀法、熱點話題辯論法,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趣味性[10]。
3.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課程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眾多,內容豐富,僅依托四門思政課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仍力不從心。應開設紅色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開設相關選修課,設置一定的學分和修讀要求。如臨沂大學不斷拓展紅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并編撰《教學案例集》和《大學生讀本》,作為校本教材。在線下開設校本課程的同時,部分高校開設了線上課程,如西安交通大學開設慕課《中國紅色文化精神》,延安大學開設《延安精神概論》、《紅色經典導論》,三江學院開設有《雨花英烈精神十講》;陜西師范大學制作由學生擔任講解的《延安·青年》短視頻。這些課程的開設進一步豐富了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載體,拓寬了融入的路徑。
(二)以實踐活動為紐帶
實踐環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應創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體系。校園內,依托第二課堂,開展競賽類、講演類、表演類、文字類等形式的“紅色系列活動”,并不斷打造品牌活動,使其持續化。如紅色歌曲演唱、紅色短視頻評選、紅色情景劇展演、紅色征文大賽、知識比賽、紅色故事講演、紅色設計比賽、紅色游戲開發、紅色講解員選拔等。通過“講、唱、誦、演、創”等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校園外,依托社會實踐活動和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參觀學習和社會調查兩種形式進行,參觀學習受到資金、安全等因素影響,各高校實地開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較為合適的方式為組織優秀學生參觀學習與學生自主參觀相結合,并安排布置一定的任務,制作短視頻,制作PPT。社會調查類,選定主題,如地方紅色文化傳播現狀調查、地方紅色文化人物調查等,增強學生體驗感,提高學生認知度。
(三)以環境創設為載體
校園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具有潛隱性教育功能,將紅色文化以滲透式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在校園人文景觀建造中,利用園藝打造人物雕塑、紅色文化廣場,利用物理空間懸掛標語、橫幅,設置墻報、宣傳欄,營造沉浸式校園環境。在校園人文精神塑造中,注重儀式,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大典禮中注意紅色文化的宣傳;注重活動開展,以社團活動為主體,開展紅色文化系列活動。
(四)以網絡傳播為支撐
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網絡是學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陜西高校的調查中,除在課堂獲取紅色知識外,59%的學生選擇通過網站、微博、 微信、 QQ、嗶哩嗶哩視頻平臺等多媒體獲取相關知識?;诖耍t色文化的宣傳可通過兩種途徑進行,一是開設相應的網絡課程,并規定學分和選課要求,沒有條件開設的學校,可利用網絡資源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學習;二是建立專門的紅色文化宣傳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尤其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建設紅色文化相關文本資源和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學習了解紅色文化。
五、機制維度:構建機制是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保障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保證這項工作的常態性和持續性,避免其流于形式,健全運行機制是關鍵,應從構建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雙重維度切入。
(一)構建全方位的保障機制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學校部門眾多、人員眾多,高校黨委應發揮主力作用,把準方向,主導制定各項政策。保障機制應包括隊伍保障、制度保障、系統保障。
依據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大途徑,精準配置人員。建立一支包括思政課教師、學生處教師、宣傳處教師的工作隊伍,明晰各部門教師責任,思政課教師負責思政課堂和校本課程開發,學生處教師負責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與實踐環節落實,宣傳處教師負責相關網站、新媒體建設,紅色文化宣傳。各部門教師各司其職,交叉協作。依據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人員、資源等制定匹配制度。如人員選拔考核制度、教學體系完善制度、校園文化活動實施辦法、社會實踐實施要求,系列制度保障工作運行的科學性和常態性。搭建校內校外兩個層級實踐平臺,保障實踐環節的落實;確保思政課和相關選修課的正常教學,保障教學環節的落細;加大校園環境的軟包裝,保障校園文化育人的落實。
(二)構建以激勵為內核的正向驅動機制
?從正向驅動機制看,各高??蓢@此項工作設置獎勵辦法,引導所有校園工作人員積極主動而非動員式參與紅色文化教育。如設定榮譽稱號,優秀紅色文化教育者、工作者、宣傳者、優秀紅色文化推廣大使、優秀實踐指導教師等;增加紅色文化教育成果在不同部門教師業績考核、評獎評優、職稱晉升等方面的比重;組織開展紅色文化相關的精品活動、精品微視頻、精品微課堂、精品創作、精品優秀紅色產品評選,使紅色文化教育成果與教師切身利益、榮譽表彰等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