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边@一重大論斷鉤深致遠、擲地有聲,深刻揭示了鞏固文化主體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雄心壯志?;赝麣v史,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至今,文化浸潤于大國的筋骨血脈,印刻著漫漫征途的堅實步履,凝聚起本民族的獨特精神追求。佇立新時代新征程,從思想解放的高度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有助于確保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接續推進,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思想解放的磅礴氣度
人類追求解放的偉大事業首先是思想的解放進步。思想解放不僅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更是社會變革的先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第二個結合”開啟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是一以貫之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在要求,也是持續推進理論和制度創新的價值要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成果。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對現代化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指導著中國創造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探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內涵、理論要求與實踐進路,在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古今之爭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議題。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的洗禮,具備了獨特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數百年的奮斗與抗爭,肩負了獨特的歷史命運;新中國數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基本國情。這不僅要求中國必須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同時也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豐富的來源。傳統的種子在歷史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在新時代成長為現代文明園地里的參天大樹。開辟未來要立足“本來”,實現創新必須善于繼承?!暗诙€結合”的真理力量在于,本著科學的態度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多重特征,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文化底蘊與獨特優勢,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擁抱現代化,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西之問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話題。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集中到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上必然會帶來許多不同的聲音。輿論場域內,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解構論調甚囂塵上。我們強調“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高度自信,無疑是對各種歪曲解讀的有力回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每一步開拓,都是基于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的實踐探索,要從新時代新征程去端詳中華文明,從中國文明坐標系去觀察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在良性互動中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性與生命力。二者內在融通、高度契合,熔鑄于安邦定國的治理之道中,凝結于團結奮進的時代征程中,薈萃于和諧共生的文明對話里。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第二個結合”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只有回到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當中尋根溯源,才能真正認識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彼此契合是“第二個結合”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論內涵、價值取向等多個方面都是高度契合的。歷史長河塑造出中華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歷史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開放包容的獨特品格,為馬克思主義開辟了廣闊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多年歷史的洗禮,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暗诙€結合”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底蘊,光大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文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支撐。
互相成就是“第二個結合”的結果?!暗诙€結合”的目的在于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回顧百年歷史,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被中華文明賦予了民族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黨的創新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和價值遵循。正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辟了獨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給予了中華文明現代性意義。馬克思主義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實現文化活力再現。百年實踐走出了獨特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磅礴的真理力量,回歸世界舞臺的中華文明更是實現了現代意義上文明話語權的重構。
“第二個結合”筑牢道路的根基。走什么樣的道路、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關乎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中國的問題產生于中國的土壤,中國的問題必須交給中國人自己解答。近代中國曾經選擇了很多條道路,但實踐表明只有社會主義道路契合中國人民的追求,契合中國社會實際,才能承擔起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重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分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和“魂”,只有做好“兩個結合”,才能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蓬勃發展。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邁向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美好期盼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緊密凝結在一起。昔日筆墨紙硯、木牘竹簡描繪的愿景,如今變成了社會主義中國的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第二個結合”打開創新的空間。創新引領發展,創新贏得未來?!暗诙€結合”不僅在于思想本身的解放,還在于為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帶來思路方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創新與建設,相繼提出“文化自信”“兩個結合”“第二個結合”等重要概念,不斷推動中華文化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現實力量。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貫通與聯動,推進了二者在新時代的創新升華,并深深嵌入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當中,轉換為強大的民族品格與精神力量。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當代世界,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進一步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粹,以中國話語敘述中國故事,從中國故事中提取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造就獨特的中國話語體系,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致力文化創新,彰顯文化自信,在廣闊無垠的創新空間中彰顯時代精神、升騰中國氣象。
“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一種文化要引領潮流、經久不衰、凝聚人心,必須具備堅實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從挖掘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性內容,到開展保護文物古籍等文化實物載體工作;從大力推動文物資源數字化轉化、現代化傳播,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深入,文化主體性塑造了文化創新發展的“本體”,賦予了人們文化使命的堅定與自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這一最新成果,不僅承接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品格,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之形,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主。這一最新成果,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更加成熟、定型,讓古老的智慧澆灌出絢麗的現代治國理政方略、奪目的人類社會發展新篇章。
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讓綿延不絕的悠久文明發揚光大是中國作為文明大國的文明使命。要運用好馬克思主義,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讀好“第二個結合”,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研究好“是什么”的理論指南。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發揮能量,不僅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還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上做文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積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價值、歷史智慧等精華養分,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以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之“的”的光輝典范。推動全黨全社會深刻領悟“第二個結合”的理論意義,必須進一步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總結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形成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構建文化建設的系統性工程。
闡釋好“為什么”的價值意涵。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文化興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盛的重要標志,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必然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不同于西方文化在零和博弈中謀求獨立發展,中國共產黨開辟了具有包容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為當代中國塑造的崇高道德理想。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明確“推陳出新”的重要性。要面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將文化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從理論發展、文化傳承、文明創造三個層面,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貫徹好“怎么辦”的工作要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絕非一朝一夕即能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更說明,二者的結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要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借鑒不照抄,按照實踐需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按照時代特征,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立意支柱;按照結合要求,融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的剛毅追求、美好愿景,使其煥發出歷久彌新的思想之光。
聚焦好“教育誰”的基本命題。理解把握“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意義,不僅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提升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作為青年教育的主陣地,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更好引領青年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要讓情感走實走深走心,引導青年形成理性共識,達成情感共鳴,更好將“第二個結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滋養青年思想和行為的精神源泉。
飽蘸中華文化濃墨,書寫團結奮斗華章。中國式現代化是獨具中華文明品格與底蘊的現代化,是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模式”的現代化。實踐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內在貫通,歷史中國的深厚底蘊與現實中國的嶄新氣象相互融通,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正在照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進征程,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在新時代推動中華文明展翅騰飛、聲震寰宇。
(作者系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