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學生齊誦《憫農》,一位小女生雙眸含淚,嘴唇微顫,舉起右手,表達她對“勤儉節約,杜絕浪費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感受……這一幕發生在我的“道德與法治”課上。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思政課的課程性質要圍繞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的價值體現和課程目標,在孩子們內心厚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是思政課的政治屬性之一。如何在思政課里傳承文化基因,怎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里?這是一項時代命題,也是思政教師的使命。
行合趨同,千里相從。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圩?,尤其需要精心引導和培育。中華傳統文化無疑是最有涵養的沃土,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五千年的文明之邦,通達世界的陸海絲綢之路,造福人類的古代四大發明,魅力永續的民俗節氣,穿越時空,行文入本,融入《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與《讓世界更美好》的家國情懷中。
氣象萬千,讀之立魂的唐詩;大美天成,讀之可歌的宋詞;以少總多,讀之明道的諺語警句;憂國憂民,讀之啟智的檄文名篇,化作家國精神、百姓情結和民族自豪感,血脈賡續,薪火相傳,融入《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與《感受家鄉文化》的中國精神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大氣概,大志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箴銘,氣勢磅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志存高遠,忠誠無私……代代相繼,入本入心,融入《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與《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的價值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里。
“歷史的昨天和今天留下哪些思考?”學生們必然懂得,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巍然屹立,是因為英雄們用血肉之軀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中華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而燦爛不熄,是因為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的文化大基因才能夠代代相傳,滋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里的“閱讀角”“小鏈接”“故事會”等字里行間,文化自信的大基因正在噴珠吐玉,思政課教師應見微知著,充分利用。
研精覃思,行遠自邇。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對于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如何有效利用文化的深度提升思政課的溫度,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呢?關鍵在尊重“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立足核心素養,豐富教學形式。
鑄魂育人是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有清晰的價值導向和明確的知行要求,善于運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激發學生,以文化的博大精深熏陶學生,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及時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思政課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讓思政課成為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
執教《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一課時,學生為什么會在誦讀《憫農》之后落淚?課后反思,我的做法是將“全球糧食危機報告”與“俄烏戰爭加劇世界糧食危機”的新聞報道、震撼數字與慘烈畫面剪輯在一起,播放短視頻時,學生們的情感被拉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世界與我如此之近”的驚詫感,瞬間在她們幼小的心靈里產生共鳴,事實明顯,道理顯見,水到渠成時出示《憫農》課件,情境性自發生成,撥動了學生的情感之弦,學生們心悅誠服地悟到結論,得以實現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相結合的育人之法。
新課標背景下,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思政課相比語文學科有三個顯著特征,情境創設性更強,實踐啟發性更易,時效擴展性更廣。豐富教學形式是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更容易遠離填鴨式“硬灌輸”,更易在激發學生興趣的素材上擷取精華,教師要能夠積極探索議題式、項目式、情感式、情境式、分眾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師生在知行合一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當下,思政課教師要說學生聽得懂、悟得透的話,上學生盼的課、想的課,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事。充分挖掘思政小課堂里的文化大基因,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提升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和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六大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作者:張軍,系銅川市新區錦繡園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