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工作,辦學64年來,始終扎根行業需求,并跑產業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圍繞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聚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開展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對外交流,形成了智能制造辦學特色和文化品牌。
一、核心導向:立足行業區域需求,彰顯智能制造特色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1959年原國家農機部創辦的無錫農業機械制造學校,1979年更名為江蘇省無錫機械制造學校,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高等??茖W校,更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工科一直是學校的辦學底色。多年來圍繞長三角地區裝備制造業人才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發揮領頭羊作用,一度成為高職機電類專業“單打冠軍”,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入新時期,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學校更是圍繞地方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水平智能制造專業群。近年來,學校在探索智能制造辦學特色的道路上穩步前進,也在不斷的探索中豐富辦學治校精神和校園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園文化。
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內景
二、載體建設:現實虛擬有機結合,線上線下融匯貫通
位于太湖校區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占地5000余平方米,是學校智能制造特色最亮眼的名片之一,它的迭代升級正是學校智能制造特色發展路徑的縮影,也是近年來智能制造特色校園文化逐漸凝練、傳播的重要載體。(一)物質載體: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升級迭代早在2012年,學校聚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關鍵技術,按照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網絡化、商務電子化“五化融合”和教學、科研、服務“三中心”要求建設“智能工廠”,在同類院校中超前開創了一條促進“產學研用”融通的新路徑。2016年,學校緊抓裝備制造業“數字化、集群化”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探索搭建契合區域產業的“技術引領,并跑產業”產教融合集成大平臺,集“人才培養、生產示范、技術服務、文化融合、國際交流”五位一體。2021年,學校又以深化“五位一體”產教集成大平臺建設為牽引,完成國家發改委“十三五”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建設,建成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形成“共建、共享、共通”的產教融合大平臺建設路徑。
學生在體驗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平臺
(二)行為載體:行業企業共建、校內校外共享從建設之初的教學、科研、服務“三中心”,發展至如今“五位一體”大平臺,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不僅是校內相關專業學生實訓實踐的場所,也是“雙師型”教師成長的實驗室,更是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學校做強智能制造辦學優勢,面向先進制造業通過持續性技術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不斷提升技術集成應用能力,為區域轉型升級提供創新型人力資源保障和技術支持服務,圍繞智能制造產品全生命周期,與200余家企業開展穩定合作,在長三角地區的制造型企業中享有較高聲譽。2022年,學校啟動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虛擬仿真平臺建設,提升在校生工程實踐能力,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平臺利用先進的智能制造數字仿真技術,快速搭建與真實場景高度一致的虛擬場景,借助PLC、機器視覺、工業機器人等應用軟件,將真實的工業應用場景融入虛實結合的仿真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獲得更多的職業場景體驗。
校園吉祥物“錫錫”
(三)符號載體:智能制造特色文化具象表達為更好提煉智能制造文化特質,增強師生和校友文化認同和歸屬感,2022年8月,學校通過征集確定了校園吉祥物“錫錫”,作為校園文化的形象載體?!板a錫”形象設計團隊成員來自校內師生,他們將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裝備的代表,突顯“智能制造特色校”定位,機器操作的搖桿、電子儀器設備的開關、無線網信號接收器,以及體現電子信息化技術的電子手環等具有專業顯性特征的視覺元素進行符號化演繹,以校慶日10月18日作為生日,賦予其“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性格特質。截止目前,“錫錫”文創產品涵蓋抱枕、鼠標墊、徽章、鑰匙扣、手提袋、玩偶等6類25種實物和各類表情包、紅包封面、宣傳海報等各類線上場景應用形象。2023年,學校融媒體中心還將“錫錫”形象融入“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錫錫’研學日記”為主題開展宣傳。未來,設計團隊還將深入挖掘校園文化中的典型符號元素,吸納更多專業教師和學生,傳承、豐富吉祥物文創類型和展示形式,并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助力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軟實力提升。
錫錫“研學”記(部分作品)
三、口碑傳播:擴大社會影響,升級文化內涵經過多年實踐積累和文化沉淀,智能制造特色校已成為學校辦學特色中最亮眼的關鍵詞。近年來,學校通過校內平臺體驗、行業企業交流、校內外媒體傳播等形式,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在不斷實踐中凝練和宣傳智能制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校內體驗突顯“智造”魅力。作為宣傳學校智能制造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已兩度(2015年、2021年)入選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校內外參觀考察700余場、累計8000余人次。近年來還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新生入學教育季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校內觀摩體驗,展示智能制造特色魅力。以職業教育活動周為例,2022年“云上逛校園”主題直播“解密現代化的‘智能工廠’”,重點介紹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建設歷程和運行機制;2023年則組織小學生走進現場,觀摩工業機器人如何工作、智慧物流平臺如何運行,并帶上VR眼鏡“實景”感受真實的工業應用場景。
職教活動周直播解密現代化的“智能工廠”
(二)產教融合收獲效益口碑。近五年來,學校圍繞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智能銷售和智能服務領域開展技術服務,累計吸納企業投入1.3億元,共建5支省級科技創新團隊和6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牽頭制定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3項,參與各類技術標準6項,年服務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200余家,在國內高職院校名列前茅。以省級工程中心“江蘇省智能工廠倉儲物流工程研究中心”為例,團隊自主研發的“多觸點+端到端”智能物流新模式,服務了施耐德、電器、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特斯拉等區域行業頭部企業,并衍生了1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收獲了豐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職教活動周小學生VR體驗智能制造
(三)特色宣傳營造文化氛圍。學校在建強大學生宣講團、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校內力量的同時,積極與上級主管部門、各級各類社會媒體互動,深入挖掘學校智能制造特色元素,擴大社會影響。立足智能制造特色辦學取得的關鍵性成果先后登上《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等國家級權威媒體;近五年來學校智能制造辦學特色相關成果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日報》等40多家省級以上媒體報道200余篇(次),宣傳辦學口碑的同時,也讓“智能制造”成為校園文化最閃亮的名片。
智能倉儲移動物流驗證應用平臺
(中國機械政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