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詩陽(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倩(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3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并在五大政策組合中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形成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來受到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產業體系也遇到產業基礎能力不夠強、產業鏈存在堵點卡點、部分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才能把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數字經濟在維護產業鏈穩定、增強產業鏈韌性中大有可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動數字技術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對于發揮數字經濟優勢,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經濟為增強產業鏈韌性提供堅實支撐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新經濟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并取得顯著成就,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產業鏈安全和發展的堅實支撐。
發展數字經濟,為增強產業鏈韌性提供數據支撐。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乘數效應,采好、管好、用好數據,能夠激發產業鏈各環節潛能,了解和追蹤產業鏈動態,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在企業層面,工業物聯網的應用和普及,實現了研發、生產、經營、服務等全環節的數據采集,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提升企業發展態勢研判和精準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前預判和應對可能的風險。在產業層面,“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大數據思維與應用,已從數據基礎較好的金融、通信等產業逐步向智能制造、數字農業等領域拓展。多級聯動的國家工業基礎大數據庫和各類行業數據庫的建立,促進形成供需精準對接、及時響應的數據共享機制,有助于分析預測產業鏈薄弱環節,形成產業鏈協同發展機制。
發展數字經濟,為增強產業鏈韌性提供技術支撐。只有將數字技術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技術研發上實現自立自強,從而在產業鏈自主安全方面掌握主動權。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數字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數字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為產業鏈升級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一方面,我國數字技術研發投入逐年上升,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帶動關鍵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例如,量子計算原型機等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人工智能等關鍵數字技術領域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轉型升級,企業研發水平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推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既可以通過更新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又可以通過提高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性和整合效率激發創新。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5.1%。通過智能化改造,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2%,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
發展數字經濟,為增強產業鏈韌性提供設施支撐。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是推進產業數字化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為產業鏈自主安全提供堅實支撐。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2021年光纜線路長度已達5481萬公里。截至2022年7月,我國已許可的5G中低頻段頻譜資源總量位居世界前列,累計建成開通196.8萬個5G基站。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2021年互聯網普及率已提高至73%,覆蓋10.32億人。這些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人口紅利有效轉化為數據紅利。同時,我國在算力基礎設施方面居世界領先水平,構建了全國一體化的大數據中心體系。截至2022年6月,我國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建成153家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成一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信息通信網絡和算力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為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發展提供重要設施保障,為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力確保了產業鏈的自主可控。
數字經濟賦能產業鏈韌性的重點領域
當前,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日益凸顯,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國在數字經濟方面具有良好基礎和顯著優勢,必須牢牢抓住數字技術發展主動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維護產業鏈的安全穩定、自主可控,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以數字經濟進一步促進不同產業協同發展。目前我國產業鏈在行業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布局,我國也是全球唯一擁有制造業全產業鏈的國家。為更好提升產業對抗不確定性的能力,必須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分行業精準施策,鍛長板補短板。對產業鏈進行系統梳理,摸清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的薄弱環節,預先做好頂層設計。重點行業應聚焦戰略前沿領域,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增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智能制造、云計算、工業軟件等,推動數字產業集群化發展,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持續提升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
以數字經濟進一步促進不同區域協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2022年3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形成區域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數字經濟在優化地區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實現產業跨地區轉移提供堅實基礎。國家的“東數西算”工程,通過在資源、電力、自然條件等方面具有優勢的西部地區建設數據中心,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并帶動相關產業有效轉移,有力地促進了東西部協同發展,為延展產業鏈條和維護產業鏈安全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數字化產業帶形成的數字化網絡體系,突破了行政區劃,呈現出區域集中與全國分散并存的格局,集聚聯動效應明顯,能夠深化跨區域的大范圍協作。
發揮數字經濟優勢,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可建立實時在線的數字化市場,打破時空限制,促進供給和需求的高效匹配,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國內循環方面,數字經濟有助于推動高質量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更高效地推進國內超大規模市場中的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協同產業鏈上下游,更好釋放規模效應。在國內大循環的支撐下,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和電子商務,深化產業鏈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國際市場資源,推動數字技術和貿易活動深度融合,通過平臺經濟等引領數字貿易加快發展、促進產業鏈升級重構,催生新的產業增長點。隨著我國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的發展,必將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我國產業鏈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