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
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即將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參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在《建國方略》相關規劃圖前,駐足感慨。
《建國方略》繪就了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修建160萬公里公路、約16萬公里鐵路、3個世界級大海港,還有建設三峽大壩……在當時看來,夢想的實現遙不可及。而今日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鐵飛馳領跑世界,公路縱橫牽起城鄉,世界大港十之有七,現代化程度遠超當初的設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展現出不可逆轉的光輝前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在2023年第11期《求是》雜志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總書記鮮明強調:“為什么要強調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這是因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p>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無數仁人志士為此苦苦求索、進行各種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在認識上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在戰略上不斷完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
——在實踐上不斷豐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10年,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上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實踐雄辯證明,“兩個確立”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黨和人民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
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戰略任務、戰略階段、戰略要求、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越是這樣越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