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江在崖壁量取巖層產狀。 受訪者供圖
7年來,他堅守高原鐵路建設一線,率隊識別隱患點15246處,優化方案縮短線路近30公里,為國家節約投資近80億元……憑借這份優異答卷,4月28日,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他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他就是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原鐵路施工二隊隊長王杜江。
2018年10月,高原鐵路規劃建設項目正式啟動。作為項目勘察設計技術隊隊長兼地質組長,王杜江連夜寫下請戰書。他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8歲、全部由碩士研究生組成的“青年突擊隊”踏上了青藏高原的土地,在沿線駐地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苦、交通條件最差、地質問題最難的橫斷山脈怒江峽谷區開啟了高原鐵路的勘察征程。
“面對這些控制性工程,如果我們到不了調查點位,做出來的方案就不具有說服力?!蓖醵沤谒撠煹膮^段內,凡涉及重大隧道和橋梁工程,都想盡辦法到達點位。
因常年在高原峭壁間攀爬勘察,王杜江被同事和當地藏族同胞稱為“藍色巖羊”。這一稱謂緣于他的工作服顏色,也是對他工作中昂揚姿態的贊譽。
針對高原隧道施工中的巖爆、巖溶、突涌水等工程地質問題,王杜江團隊主導研發的多源融合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將地震波法、電磁波法與超前鉆孔數據實時融合分析,首次實現了極高風險段隧道地質條件的米級精準預測。
在高原鐵路的建設過程中,王杜江團隊創造出一項又一項新紀錄:將航空物探應用于工程勘察,實現單日300公里線狀區域快速探測,效率較傳統方法提升8倍;全面開展藏東南地區活動斷裂調查研究;研發高原山區地質災害判識技術,將隱患發現時間從災后提前至災前3個月至6個月;實現超千米全孔連續取芯水平鉆探,并實現“一孔多用”綜合勘探……大量研究成果,造就了高原鐵路地質勘察的關鍵性突破,為國家節約了巨額資金。王杜江培養的7名青年技術骨干已成為高原鐵路、跨海通道等“超級工程”的中堅力量。(記者 郭軍 通訊員 楊奇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