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農民增收路子拓不寬,文化活動很難開展起來。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必須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以產業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強調,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們要深刻認識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其豐富內涵,推動農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深刻認識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做強做大農村特色產業,聚攏人氣,留住人才,繁榮文化,彰顯生態,富裕農民,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一著。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義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以高附加值、高品質和高科技含量賦能農業和農產品,促進農業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助推器”。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聚焦形成特色競爭優勢,強調善用資源稟賦,提升農業專業化、規?;?、特色化、產業化和產業融合水平,為建設特色農業強國指明了方向。
二、準確把握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豐富內涵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強調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用好新的營銷模式,用好當地資源,用休閑、生態、文化、創意、體驗等新功能賦能鄉土資源,改造傳統農業;用“綠色+”整合鄉土資源,構建生態空間,彰顯生態價值,點亮美學價值,提升經濟價值。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強調在特色發展上下功夫。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用特色形成競爭優勢,通過尋求地域特異性、品種特異性、加工工藝特異性、文化內涵特異性,追求品種上的“錯峰頭”,品質上的“獨一份”,從而打造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形成無法替代的消費市場。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強調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求突破。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是生產、物流、銷售、品牌、營銷等各個環節的縱向貫通,以及康養、休閑、健康等產品功能的橫向拓展,蘊含著廣闊的產業增值增效空間。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融合農業、文化、旅游,加快發展面向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現代鄉村服務業,推動農村由賣產品向同時賣服務轉變。要提升載體能級,增強企業梯隊,暢通集群協作網絡,增強關聯性企業、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專業化配套能力,加快形成集群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
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要強化錯位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市)要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建立優質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發展特色農產品;要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通過品牌營銷和電商平臺,不斷擴大農產品市場份額。城市化地區縣(市)要充分利用地理區位的獨特優勢,通過引進新興產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等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發展金融、物流、商貿等服務業,推動城市化發展和服務業轉型升級,通過鄉村旅游、文化創意、休閑觀光等產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和產業互補,促進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市)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有機農業和特色農產品種植,提供高品質、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激活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潛在價值,發展生態旅游和休閑產業。積極引進環保技術和綠色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和升級,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循環。
二是要注重特色引領。要聚力增收導向,聚焦發展食品生產、玩具加工、紡織工貿、裝備制造、電子商務等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特色產業;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接納外部產業轉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倉儲物流、農產品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入挖掘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培育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特色民宿、養生養老、直播帶貨等新興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致富機遇。要突出質量和品牌,加強生產質量管理和監管,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增強消費者信心和滿意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品牌的市場競爭力。要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發揮科技在創意、生產、加工、質量檢測、品牌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加強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建設,推廣先進技術和工藝,引入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提高特色產業的生產效率,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三是要夯實產業體系。要聚焦縣域首位產業、主導產業,支持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農高區托管聯辦縣域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各類社區工廠、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優勢。要引導重大項目、優勢優質產業、高端高質人才向平臺集中,釋放更多“家門口”崗位。要堅持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強化縣域內企業、農民合作社、研究機構等相關利益方合作與交流,形成協同發展格局。要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群完整、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羅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