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區集賢園。(高新區供圖)
位于臨潼區的三高年產兩萬臺(套)高壓智能泵閥生產研發基地項目,計劃研發生產“以國代進”智能泵閥,為陜鼓、陜煤等企業提供產品和工藝配套,項目已進入地上結構施工階段,鋼構部分正在進行CFG樁施工;
伊頓電氣集團亞太區新能源產業基地落戶高新區,該基地將建設現代化廠房及6條智能生產線,以數字化全流程管控驅動低碳精益生產;
位于西咸新區的南山控股(西安)先進裝備產業園項目,重點引進工業機器人、新能源三電系統、高端數控裝備等硬科技項目,一批次15棟廠房已實現封頂……
7月,在西安先進制造業的版圖上,多個項目迎來關鍵節點。
今年以來,西安深入開展創新平臺效能提升、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工業倍增和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金融賦能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四項行動”,用亮眼的項目建設成績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創新平臺提升能級
構筑原始創新策源地
7月29日,記者在位于經開區的大醫集團研發中心看到,一臺名為“太極”的放療設備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最后檢測。
這臺融合醫用直線加速器、伽馬刀技術的設備,于2023年獲得美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證,成為中國首個獲此認證的大型醫療裝備?!疤珮O”的誕生,是西安創新平臺驅動原始創新的生動縮影。
“創新平臺上的產學研合作,讓我們打贏了這場突圍戰。”大醫集團相關負責人感慨道。自2016年起,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強力支撐下,大醫集團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院等搭建產學研平臺,歷經6年攻堅,“太極”問世,標志著中國放療設備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事實上,西安的創新平臺建設遠不止于此。
2024年的數據顯示,全市已構建6家國家級、35家省級、129家市級工程研究中心的三級創新網絡。今年5月,西安6家中試平臺入選國家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初步名單。不僅如此,高新區、經開區等區域依托自身產業優勢,建設了光子、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航空等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創新聚集區。
從實驗室的尖端突破到產業的集群迸發,西安以系統化、多層次的創新平臺體系,構筑起孕育原始創新的堅實策源地。這些平臺如同強大的“創新反應堆”,為這座城市積蓄著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磅礴力量。
新技術加速落地應用
從實驗室邁向廣闊天地
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加速落地與示范應用,是打通從創新到產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7月18日,一架搭載精密儀器的載貨無人機從位于高新區的秦創原·西安科創基金園騰空而起,15分鐘后,精準降落在約17公里外的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這是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至秦創原·西安科創基金園低空物流航線正式劃設以來的首次成功航行。
“從包裹起運到派送完成,傳統人工配送大約需要45分鐘。使用無人機配送,效率大幅提升!”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副總經理張弛介紹道,這條航線將承載西咸新區及高新區企業之間科技成果樣品、精密儀器、研發材料等高附加值、輕小件物資的高頻次運輸,以“空中快線”模式打通創新要素流動通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類似的示范應用,正在從單一類別邁向系統化場景,西安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中,積極部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促進其更好地實現應用。
今年3月,西咸新區開放區內186條道路用于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為自動駕駛車輛上路運行提供了良好的測試環境和應用場景;6月,西安城市照明AI巡檢車正式“上崗”,首批6輛城市照明AI巡檢車依托視覺識別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可秒級識別滅燈、燈具損壞等故障并自動派發工單……
這些規模化、集成化的示范應用,為本地科創企業技術迭代與市場拓展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
金融活水精準滴灌
工業倍增與產業鏈發展深度協同
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持續提升。這一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工業倍增計劃與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深度協同。
在西安高新區集賢園,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項目如同磁石,吸引全球優質配套產業在此聚合。法國聲學部件巨頭泰孚集團攜4000萬元投資落地,為比亞迪相關車型供應核心部件;集賢新能源汽車配套基地11棟廠房拔地而起,35家配套企業即將構建起輻射陜汽、吉利的新能源樞紐。一條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
聚焦攻克關鍵環節、補齊短板弱項,西安的產業布局目光長遠。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依托陜汽、比亞迪等龍頭企業,西安正在加速構建“零部件-整車-后市場服務”的完整鏈條;在航空產業領域,以西飛、西航等為龍頭,聚集了眾多研發機構和配套企業,著力突破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等關鍵技術;在光子產業領域,依托西安光機所等技術策源地,打造從材料、芯片到器件、系統的全產業鏈條。精準的鏈式思維,使西安產業發展的方向更清晰、根基更牢固、韌性更強大!
值得一提的是,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正在成為西安科創企業長成“參天大樹”的重要保障。
西安以制度創新破解科技企業融資瓶頸,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政銀保協同、專項基金引導等舉措,搭建起覆蓋“初創-成長-成熟”全過程的金融服務生態。
針對研發高風險痛點,陜西首個“研發保+研發貸”項目在西安落地,通過保險兜底研發中斷風險、銀行配套專項貸款,為一家人工智能企業提供500萬元研發資金及150萬元風險保障,實現“科技保險增信”“風險全程可控”,助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研發風險高等難題;高新區設立1億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構建“股貸債保服”聯動機制,單家企業50萬元專項資金最高可撬動3000萬元市場融資,惠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硬科技企業……
不難看出,通過政策鏈、資本鏈、服務鏈“三鏈融合”,西安正在加速培育科技金融生態雨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四項行動”的持續深入開展,西安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這座城市全力以赴,將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記者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