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煥彩,綠染塞上,榆林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圖為9月1日記者航拍的榆林市榆溪河生態長廊。 記者 馬騰攝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年增加,16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森林覆蓋率突破36%,年入黃泥沙量減少至2.12億噸……榆林市在生態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這份優異成績的背后,是榆林憑借“刀刃向內”的改革魄力,推動這座能源之城向生態之城華麗轉身的努力。
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樞紐,近年來,榆林市聚焦水資源保護利用、林草修復、減碳降耗、固廢治理、采煤沉陷區整治及水土流失治理六大領域生態難題,發起全面攻堅,通過創新機制、科技賦能以及全民積極參與,在毛烏素沙地邊緣書寫綠色傳奇。
水林同治繪畫卷
9月1日,榆林市榆神工業園區東線引黃工程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挖掘機揮舞鐵臂,運土車往來穿梭。施工現場負責人趙偉峰指著筆直的管道說:“這條‘生命線’將有效破解‘水困’難題,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p>
在神木市毛烏素沙地腹地,治沙英雄張應龍帶領團隊采用“三步造林法”,種下了片片綠洲。經過20余年的堅守,他們累計治理沙地42.8萬畝,植被覆蓋率從3%大幅提升至65%。無定河入黃泥沙量減少超過50%,河水重新變得清澈。岸邊新生的蘆葦叢中,白鷺翩翩起舞。
從對水資源的精細利用到對林草生態的悉心呵護,榆林的水林同治實踐,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生動寫照。
面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資源限制,榆林嚴格遵循“四水四定”原則,加快推進東線引黃干線工程,蔣家窯則水庫和王圪堵水庫至靖邊引水工程項目建設加速,為城市和農業用水提供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成效顯著,1399處季節性缺水問題中,1392處已完成整改,“縣域統管”模式實現了從“有人管”到“管得好”的質的飛躍。疏干水綜合利用率提高至66.1%,590公里主管網工程投入使用,讓工業廢水變廢為寶,年節水量超過千萬立方米。
除了治水,榆林以“三北防護林”六期工程為契機,在毛烏素沙地邊緣描繪綠色畫卷,完成營造林及種草147.57萬畝,建成府谷、定邊等5個市級苗圃,新增育苗面積579.28畝。封山禁牧措施全面覆蓋,35個月保持森林草原“零火災”紀錄,彰顯了管護成效。
點“綠”成金謀發展
在榆神工業園區,陜煤集團榆林化學公司年產1500萬噸煤炭分質利用項目顛覆了傳統煤化工模式。在這里,一塊煤炭將分種類、分階段實現最大程度利用。通過分質利用技術,煤炭在被“吃干榨凈”的同時,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
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利用CCUS技術解決碳排放難題。CCUS項目相關負責人常成指著運行中的二氧化碳捕集裝置說:“我們每年捕集30萬噸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驅油,相當于植樹1668萬棵。不僅減少了排放,還創造了經濟效益?!?/p>
作為能源重鎮,榆林正以減碳固廢為“密鑰”,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書寫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生動范例。
在減碳降耗攻堅戰中,715戶規上企業接入智能管控平臺,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實現精準調度。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成為全國碳排放示范項目,全市年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產能達115萬噸。淘汰落后設備2.18萬臺,交通領域新能源車占比顯著提高,73.8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完成綠色改造,低碳生活逐漸成為常態。
煤矸石曾是困擾榆林的生態難題,如今卻變成了“綠色財富”。陜西匯榮禾能源環??萍加邢薰就ㄟ^3D打印技術將煤矸石轉化為建筑彩磚,年處理量達200萬噸,產值超過9000萬元。全市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至53%,20個示范項目帶動產業鏈延伸,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棄物變成了建材、肥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執法層面,“利劍治污”行動查處非法處置案件24起,罰款588.71萬元,構建起“嚴管+創新”的雙重保障。
撫平“傷疤”煥新顏
初秋時節,走進神東礦區,昔日采煤沉陷區的斑駁“傷痕”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連片的生態綠地和整齊排列的光伏板。微風輕拂,沙棘、文冠果等灌木隨風搖曳,光伏板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構成“煤海變綠洲”的壯美畫面。
神東煤炭集團通過“三期三圈”生態防治模式,將采煤沉陷區變成了生態綠地與光伏產業基地,又通過地下水庫建設實現礦井疏干水的循環利用,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寫下了生動篇章。
“以前這里到處是裂縫和塌陷坑,風一吹煤灰漫天飛?!崩系V工王成指著遠處成片的生態林回憶。如今,他每天清晨都會在“中心美化圈”的林蔭道上散步??粗臣瑓仓刑S的麻雀,他感慨地說:“現在空氣好了,連野生動物都愿意來‘安家’了?!?/p>
針對采煤沉陷區與水土流失這兩大歷史難題,榆林實施精準治理。采煤沉陷區治理推行“三位一體”模式,出臺“三個辦法”明確責任主體,劃定5個一級分區、34個治理單元,榆陽、神木試點“一礦一策”,將廢棄礦坑改造為生態公園或光伏基地。
水土流失治理依托《榆林市林草保護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全面展開,10973座淤地壩完成“一壩一表”排查,新建及加固1667座?!案呶鳒辖涷灐笔痉秴^通過溝坡兼治、林草結合,使治理區生態覆蓋率超過75%,成為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的標桿。
據了解,榆林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賦能提升治理效能,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經驗。(記者 馬騰 通訊員 楊曉慧)